這是一種古老的高碳萊氏體模具鋼,由于很多的共晶碳化物分布不均勻,使模具縱向和橫向的抗彎強度相差達30%~40%,沖擊韌度相差30%~50%。所以該模坯要反復換向鍛造,擊碎大塊碳化物。鍛后常用球化退火,在850~870℃下保溫2~4h,再爐冷到720~ 750℃保溫4~6h爐冷到500℃出爐空冷。得到細粒狀的珠光體和碳化物。硬度應該≤255HBW,如果硬度高切削加工會有困難,可以在760~ 790℃回火2~3h,使硬度降低一些。退火后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的合格級別見JB/T 7713-2007《高碳高合金鋼制冷作模具顯微組織檢驗》的具體規定。其合格級別一般小于3級,機械加工后還需去應力退火在650℃下保溫2~3h。
最終熱處理方式有兩種,對于工作負荷重、性能要求高的模具用一次硬化法,即選用較低的淬火溫度和回火溫度。Cr12鋼可加熱到960~980℃,Cr12MoV鋼可加熱到980~1020℃,溫度越高,碳化物溶解越多,奧氏體中含碳量越高。奧氏體的穩定性增加,使Ms點下降和殘留奧氏體增多。一次硬化法的殘留奧氏體的體積分數在20%左右,200℃下回火保溫2~4h即可,這是最常用的熱處理方法。
對于受載荷不大,需要氮化的模具或工作溫度長期在400~500℃下的模具,應選用二次硬化處理,即一次高溫淬火,3~4次高溫回火。該萊氏體鋼退火后組織中含有15%~17%的M7C3碳化物、由于淬火加熱溫度高,碳化物充分熔解,得到高合金度的奧氏體,淬火后可得到組織為60%~80%的殘留奧氏體,硬度只有40~ 55HRC。經過多次在520℃下的回火,才能折出大量彌散分布的合金碳化物,并使殘留奧氏體在回火冷卻時轉變成回火馬氏體,這時的硬度可達到60~63HRC。這時模具具有高的熱硬性、耐磨性、抗回火、抗熱疲勞性能,并能充分消除淬火應力。冷作模具經二次硬化可比一次硬化壽命提高1~2倍。一次硬化滲氮不但基體硬度降低,同時,殘留奧氏體轉變成馬氏體使模膛尺寸精度發生變化。二次硬化的回火溫度和滲氮相似,可提高模具耐磨性和抗咬合性。模具一次硬化后一般回火不充分,殘留應力在以后的線切割加工時會得到熱量而釋放,高溫還促使殘留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產生應力,應力疊加會造成模具開裂。二次硬化一般不會產生磨削裂紋,最佳的工藝參數是選用鹽爐,在550℃、850℃下經兩次預熱后升溫到1100~1120℃淬入熱油或硝鹽分級,使硬度控制在50~54HRC,再經過510~520℃的2~3次回火各1h,可得到60~62HRC。當淬火溫度升到1150℃以上時,淬火后硬度在40HRC以下,使殘留奧氏體增多,組織趨于穩定,經高溫回火,硬度難以回升。如510~520℃下回火硬度不回升就應把溫度升到540~ 550℃后進行2~3次回火,爭取使硬度達58HRC以上。若硬度不再回升則已出現過回火,過回火件必須經重新退火、加熱淬火、回火處理。
該鋼在300~ 375℃下有回火脆性,在制作滾絲輪時,常在粗、精加工之間增加高溫調質處理(1120℃±10℃熱油冷,之后在760℃回火1h),以降低磨削螺紋齒面的粗糙度。若淬火后進行- 78℃冷處理,會加速殘留奧氏體轉變,則只需要1~2次高溫回火,可節電30%。二次硬化生產周期長,同時模具的沖擊韌度不如一次硬化好,生產中應根據模具的性能要求和生產條件來確定是否需要采用二次硬化處理。生產中常用一次分級等溫處理和表面強化處理提高模具壽命。
采用1020℃±28℃下等溫2h后在180℃下去應力處理,使下貝氏體體積分數占8%左右,出現下貝氏體、馬氏體復相組織??墒鼓>邏勖岣?~4倍。
通過二次硬化可以縮小模具變形。淬火后殘留奧氏體多,模膛尺寸縮小,隨回火次數增加,比體積小的殘留奧氏體轉變成比體積大的馬氏體,使尺寸逐步回升。即通過多次回火調控殘留奧氏體量來控制模具尺寸精度。例如一模具外徑為Φ100mm,內腔直徑為Φ50mm,Cr12、Cr12MoV鋼模具淬、回火后,尺寸變化見表4-10。